玩本需知
作为推理本,本作一大尴尬之处在于剔除欢乐机制环节后,推理部分实在难以支撑城限本的体量。本人这一车用时四个半小时,远短于发行宣称的六到七小时。故相较于重度推理爱好者,这个本可能更适合休闲玩家或新手入门。
整体优点
先说优点,本作优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该有的内容一律没有。
- 本作玩家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角色在剧情中很边缘,因为在结局本发下来之前剧本中根本没有任何剧情(捂脸)。
- 本作玩家完全不用担心漫长的故事分享大会,因为本中根本没有故事可供玩家分享(捂脸),反而是有不少「本外线索」需要玩家注意。
- 本作玩家完全不用担心无聊枯燥地反复重盘密室,因为当玩家以为第一重解答刚结束的时候,会惊讶地得知整个本的推理部分全都结束了(捂脸)。
- 以及,本作玩家一定程度上不用担心天眼玩家上来就指出凶手,因为本作通过特殊的角色身份交互机制实现了凶手身份的随机分配。
推理点评
作为推理本,本作开篇却以欢乐机制破冰,咋一看有些违背常理,但玩到后期便可知其深意。
然而破冰后的密室推理环节,就多少有些褒贬不一了,接下来依次点评:
无法蓄水的水密室
全本最简单的密室。
就谜面而言是双重密室,但第一重密室的手法过于简陋和老套,甚至都算不上是完善的密室;而第二重密室的手法类似《敲响密室之门》一作开篇案件,但是,原作中用于实现密室的某个「物品」被设法遮挡,而剧本密室中对应的「物品」可以直接被看到,导致剧本中密室手法严谨性不如原作。
总之是可以秒破的密室。
诡异的瞬间分尸密室
全本第二简单的密室。
本案密室手法中「先把钥匙塞进嘴里,再把头颅从窗户扔入」神似《汴京》匠铺案。
本案密室手法中「被害人早已被分尸,床上尸体为凶手假扮」神似《汴京》童府案。
看上去多少有些过度「致敬」了……(捂脸)
总之是可以秒破的密室。
相守之地的密室
全本最令人无语的密室。
该密室形成条件与《弹丸论破・雾切》天秤座案高度相似,但呈现出的观感却差得远了。首先,原作中出现某个诡异的平衡装置正好呼应了「天秤座女子学院」这一原作背景,而剧本中本案出现的类似机械装置在剧本剧情中毫无呼应。其次,原作中明确设定凶手不能杀无关人士,所以主角才敢于冲向持械凶手,完成了密室形成的必要条件。反观剧本中相似的行为背后理由十分牵强,纯粹只是赌命。
总之是可以秒破的密室。
四方阁的密室
全本最考验结构思维能力的密室。
推理本中对建筑结构的推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1类如《马丁内斯》,本中给出完整立体结构,玩家推理其实际运作;第2类如《立方馆》,本中给出完整平面结构,玩家推理其立体结构;第3类如《推理作家》,给出不完整平面结构,玩家推理其完整平面结构。本案密室属于第三类。
本案亦是全本文字阅读量最大的密室,不算图片都有两大页文本。但博主至今难以理解的是,本案以如此大量篇幅描述其建筑设定,核诡却仅仅是类似名侦探柯南440集《推理魔术》那样的障眼法,未免小题大作。
总之是对上脑洞就能秒破的密室。
无法突破的火密室
全本争议最大的密室。
一般来讲,对重力的感知也算是人体知觉的一部分。本案中的重要角色能感知温度变化,却不能感知重力,多少有些牵强。既然本案都开始玩设定了,对于重力的处理不妨学习一下隔壁《立方馆》。顺带一提,曾有剧评称《立方馆》「有一个密室必须假定门的厚度为零才有可能实现」,该评价同样适用于本案密室,否则如何解释本案某角色近距离都看不出厚度区别。至于连《十字馆》都得甘拜下风的超强力胶带,不知如此逆天的粘性和抗形变强度,凶手在前几案得有多大力气才能徒手撕下胶带。
总之是对上脑洞就能秒破的密室。
完全悖论的双重密室
全本最精彩的密室。
本案中密室初现的手法称得上是整部作品推理部分的精华,该密室形式上与《诡计患者》某一案有些许相似,但解答思路却截然不同。寥寥数条细节设定被利用到极致,整体上精巧而不失简练。只可惜密室再现的手法又落入了《娜美娅》《猫岛》等作品的老套路,有画蛇添足之嫌。
总之是唯一不能秒破的密室。
点评完六个密室后,不得不提剧本中所有密室案共有的杠点——「精确性」。每一案都要求特定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必须做到极其精准,但凡有个几毫米的误差都会导致密室直接穿帮。但在剧本设定下凶手手上的材料和工具异常简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关键物品加工到如此精细无疑是个难题。
还原点评
本作还原部分相对简单,就形式而言,还原部分与其说是事件背景、动机还原,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套逻辑判断题。笔者最初以为「说两次谎就会爆炸」这一强设定是用于设计绚丽的谜面,谁知玩到这里才发现前面密室推理部分完全没用这一设定,反而是还原部分用这一设定给玩家出逻辑题。
推凶环节
再往后的推凶环节是剧本设计的一个亮点,但也是争议点。前文提过本作引入了基于随机因素分配凶手身份的身份交互模式,就这一点而言有些类似去年的高分剧本《无限调查局》。但本作在设计上比《无限》还要激进:虽然《无限》剧本中随机分配凶手身份,但仍可通过案件手法反推出凶手身份。而本作中案件手法与推凶完全无关,推凶靠的是玩家对身份交互的理解。身份交互的细节皆体现在剧本内容之外,需要玩家细心体会DM对待自己的一举一动。
这种设计难免带来两极分化的玩家评价:支持者也许认为该设计下就算有玩家开天眼了解案件手法也无法直接报出凶手,由此实现了十分牢靠的反天眼设计。而反对者也许认为该设计下案件手法和推凶毫无关联,难道这也能算是推理本吗?(捂脸)
剧情点评
最后是结局本。前文提过,在结局本下发之前剧本中根本没有剧情,但结局本也没能给玩家一个直观上完整的剧情。剧情与案件之间有明显割裂,仿佛作者在创作时是先设计了案件,再顺带设计了一套能勉强把案件嵌进去的世界观。至于剧情中情感、动机的自相矛盾之处,他人剧评已有充分分析。本篇剧评更侧重于推理内容,故此处对剧情不做展开分析。
简单总结
薄弱且割裂的剧情、不算新颖但也说得过去的密室手法、亮点鲜明却又不乏争议的玩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