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北宋奇案・汴京》剧评

通篇缝合《双月城》和《监狱岛》

Posted by Mystery Reviewer on May 31, 2024

简单解释下本作的【核诡缝合】标签。

长篇推理小说《双月城》和《监狱岛》分别出版于2002和2004年,其中《监狱岛》为《双月城》续作。两作皆以牢不可破的密室、精细规划的动线、出人意料的分尸动机而著称。

剧本杀作品《北宋奇案・汴京》发行于2024年,该剧本无论是密室谜面还是密室手法都与《双月城》《监狱岛》中密室设计极为相似。其相似细节之多、相似程度之高,已经不可能是巧合撞梗,只能解释为刻意洗稿,下文中将给出详细论证。

剧透警告

本文力求「非必要不剧透」,但由于剧本自身过度缝合,导致即使只列举剧本与原作相似之处都不可避免会剧透大部分密室手法。

因此,若您没有看过《双月城》和《监狱岛》,笔者恳请您关掉这篇剧评,以免破坏您阅读这两部推理佳作的体验。

匠铺案・谜面比对

《双月城》新月案 《汴京》匠铺案
案件发生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单间(新月之屋)。单间仅有一把钥匙,可在大门内侧完全锁上,再加上通往单间的楼梯和一楼的建筑正门,足以形成双重密室。虽然楼上有窗户,但由于绳索特性,绝不可能用绳索从窗户往返地面。 案件发生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单间(和字房)。单间仅有一把钥匙,可在大门内侧完全锁上,再加上通往单间的楼梯和一楼的建筑正门,足以形成双重密室。虽然楼上有窗户,但由于绳索特性,绝不可能用绳索从窗户往返地面。
案发时,一位平民出身但如今小有资产的人物(莱因哈特)只身进入新月之屋并反锁房门。
一段时间后,众人意识到新月之屋内有些不对劲,由于其大门仍被反锁,众人只好破门而入,门后地面上是莱因哈特被斩下的头颅,口中塞着新月之屋钥匙,而尸身则遭到了费时费力的处理。
离奇的是,在莱因哈特进入新月之屋到众人破门而入的这段时间内,附近的人都有至少两人呆在一起的不在场证明。
案发时,一位平民出身但如今小有资产的人物(鲁凡之)只身进入和字房并反锁房门。
一段时间后,众人意识到和字房内有些不对劲,由于其大门仍被反锁,众人只好破门而入,门后地面上是鲁凡之被斩下的头颅,口中塞着和字房钥匙,而尸身则遭到了费时费力的处理。
离奇的是,在鲁凡之进入和字房到众人破门而入的这段时间内,附近的人都有至少两人呆在一起的不在场证明。
疑点一:他人监视之下,犯人如何伪造不在场证明?又如何出入密室?
疑点二:犯人刻意斩首的动机是什么?
疑点一:他人监视之下,犯人如何伪造不在场证明?又如何出入密室?
疑点二:犯人刻意斩首的动机是什么?

匠铺案・手法比对

说到手法,《双月城》新月案以「先把钥匙塞入头颅口中,再将头颅投入窗口」作为布置密室的核心手法,《汴京》匠铺案沿用同样手法。再说斩首动机,《双月城》新月案斩首动机是钥匙本身太轻而窗口又太高,单独投掷钥匙肯定投不进去,只能把钥匙放进头颅里一起投掷,《汴京》匠铺案斩首动机与之一模一样。

天牢案・谜面比对

《监狱岛》狱舍案 《汴京》天牢案
案件发生在戒备森严的监狱,外侧围墙高不可攀,围墙内呈中心对称结构:中间是设有监视点的广场,两侧有狭长过道。
过道通向若干间并排牢房,最深处是用于惩戒犯人的单间(惩戒室)。该单间钥匙与普通牢房钥匙不同,且皆由专人保管。
案件发生在戒备森严的监狱,外侧围墙高不可攀,围墙内呈中心对称结构:中间是设有监视点的广场,两侧有狭长过道。
过道通向若干间并排牢房,最深处是用于惩戒犯人的单间(刑房)。该单间钥匙与普通牢房钥匙不同,且皆由专人保管。
案发当天惩戒室里关押着一位曾被当局视为反贼头目的重犯(海盗王)。
当天一段时间有多人访问牢房区域,均未携带武器,但最终惩戒室里却出现了一具被斩首的尸体。
案发当天刑房里关押着一位曾被当局视为反贼头目的重犯(汪东老佛)。
当天一段时间有多人访问牢房区域,均未携带武器,但最终刑房里却出现了一具被斩首的尸体。
疑点一:犯人在案发时间段手上没有钥匙,如何出入密室?如何斩首?
疑点二:案发时间段没有任何人从广场出入惩戒室方向的过道,犯人如何去往密室?
疑点三:犯人刻意斩首的动机是什么?
疑点一:犯人在案发时间段手上没有钥匙,如何出入密室?如何斩首?
疑点二:案发时间段没有任何人从广场出入刑房方向的过道,犯人如何去往密室?
疑点三:犯人刻意斩首的动机是什么?

天牢案・手法比对

原作手法 剧本手法
《监狱岛》狱舍案凶手利用监狱中心对称特点,故意带着证人变换方位,再加上肢体干扰和言语误导,最终让证人混淆不同方位的监狱过道。
凶手作案时,证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过道通往关押死者的牢房,以至于无意间为凶手做了不在场证明。
案发后,凶手在过道入口击晕证人,随后趁其昏迷将其移动到另一个过道入口,使证人意识不到自己曾混淆方位。
《汴京》天牢案 凶手利用监狱中心对称特点,故意带着证人变换方位,再加上肢体干扰和言语误导,最终让证人混淆不同方位的监狱过道。
凶手作案时,证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过道通往关押死者的牢房,以至于无意间为凶手做了不在场证明。
案发后,凶手在过道入口击晕证人,随后趁其昏迷将其移动到另一个过道入口,使证人意识不到自己曾混淆方位。
《监狱岛》狱舍案凶手利用证人没有计时设备的特点,迫使其相信自己暗中编造的另一套时间信息。
基于该手法,证人口供中的事件时刻向后平移30分钟才是真实事件时刻,凶手借此完成时间诡计。
《汴京》天牢案 凶手利用证人没有计时设备的特点,迫使其相信自己暗中编造的另一套时间信息。
基于该手法,证人口供中的事件时刻向后平移10分钟才是真实事件时刻,凶手借此完成时间诡计。
《双月城》新月案反转前的伪解答:凶手伪造出假钥匙,借来真钥匙进出密室,假钥匙归还钥匙看守处。
同时,凶手为防止换钥匙手法被发觉,以发生意外无法进门为理由破坏门锁。
《汴京》天牢案 反转前的伪解答:凶手伪造出假钥匙,借来真钥匙进出密室,假钥匙归还钥匙看守处。
同时,凶手为防止换钥匙手法被发觉,以发生意外无法进门为理由破坏门锁。
《双月城》新月案反转后的真解答:幕后主谋巧妙利用铠甲作为掩饰自身和运送尸体的辅助工具,完成换人诡计。 《汴京》天牢案 反转后的真解答:幕后主谋巧妙利用铠甲作为掩饰自身和运送尸体的辅助工具,完成换人诡计。

对于最后一点,又有两处细节可以展开说一说:

其一,《双月城》新月案使用的中世纪板甲坚硬稳固,外壳不会塌陷,即使里面是尸体也不会被人看穿。但《汴京》天牢案使用的北宋铠甲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剧本中不得不额外引入「尸僵」和「捆绑」两大设定。

其二,《双月城》新月案使用的中世纪板甲拉下面甲后可完全遮挡面部,使他人无法分辨身份。而《汴京》天牢案使用的北宋铠甲做不到这一点,故剧本中又不得不引入「不可直视王公」这一设定。

地牢案・谜面比对

《监狱岛》地室案 《汴京》地牢案
案件发生在一所监狱建筑内部环境恶劣、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单间(地室)。
地室房门可在外部锁上,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出入地室地室唯一的钥匙被严苛看管,以至于仅仅是取来钥匙就得花费不可忽视的时间。
案件发生在一所监狱建筑内部环境恶劣、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单间(地牢)。
地牢房门可在外部锁上,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出入地牢地牢唯一的钥匙被严苛看管,以至于仅仅是取来钥匙就得花费不可忽视的时间。
案发时地室里关着一位曾以权谋私、仗势欺人、为当局打压政敌,但如今已身败名裂的人物(加尔维斯)。
此后一段时间先后有几批人来访地室,每批人都是以正规手段取得钥匙,且都只待了一小段时间,所有人都没有携带凶器。
又一段时间后,监狱管理人员突然被告知加尔维斯死了,众人打开地室后发现已被分尸的加尔维斯。更离奇的是尸体一处重要部位不知何时被转移到了其它地方。
案发时地牢里关着一位曾以权谋私、仗势欺人、为当局打压政敌,但如今已身败名裂的人物(宦官李彦)。
此后一段时间先后有几批人来访地牢,每批人都是以正规手段取得钥匙,且都只待了一小段时间,所有人都没有携带凶器。
又一段时间后,监狱管理人员突然被告知宦官李彦死了,众人打开地牢后发现已被分尸的宦官李彦。更离奇的是尸体一处重要部位不知何时被转移到了其它地方。
疑点一:犯人在时间有限、取钥匙手续繁琐、分尸需要大量时间的情况下,如何腾出足够时间进入密室完成分尸?
疑点二:犯人为何要将尸体不同部位分置在不同地点?又是如何做到?
疑点一:犯人在时间有限、取钥匙手续繁琐、分尸需要大量时间的情况下,如何腾出足够时间进入密室完成分尸?
疑点二:犯人为何要将尸体不同部位分置在不同地点?又是如何做到?

地牢案・手法比对

原作手法 剧本手法
《监狱岛》地室案地室现场令人下意识认为死者就是在第室中被分尸。但实际上是先在别处完成分尸,再将分割后的部分尸体运回地室。
本案中,为避免分尸、运尸时留下痕迹而使用的道具是防水布。
《汴京》地牢案 地牢现场令人下意识认为死者就是在地牢中被分尸。但实际上是先在别处完成分尸,再将分割后的部分尸体运回地牢。
本案中,为避免分尸、运尸时留下痕迹而使用的道具是防水布。
《监狱岛》狱舍案凶手先杀死被害者,再斩下被害者头颅。该行为看似多此一举,背后原因其实是头颅体积较小,便于暗中送出。
随后再由帮凶将头颅置于别处扰乱目击者对时间顺序的判定,使本案成为动线意义上的不可能犯罪。
《汴京》地牢案 凶手先杀死被害者,再斩下被害者头颅。该行为看似多此一举,背后原因其实是头颅体积较小,便于暗中送出。
随后再由帮凶将头颅置于别处扰乱目击者对时间顺序的判定,使本案成为动线意义上的不可能犯罪。
《监狱岛》地室案对于不能在目击者面前携带尸体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是用食品容器携带尸体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本案以咖啡壶运送死者血液。
《汴京》地牢案 对于不能在目击者面前携带尸体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是用食品容器携带尸体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本案以膳盒运送死者头颅。
《监狱岛》地室案反转后,地室中的「尸体」并非原先关在地室里的人,而是真凶为掩人耳目,把别处的尸体藏在矿车里带过来。 《汴京》地牢案 反转后,地牢中的「尸体」并非原先关在地牢里的人,而是真凶为掩人耳目,把别处的尸体藏在囚车里带过来。
《双月城》女仆案解答为帮凶处理完现场后直接跳窗摔死,从而完成绝对密室。
在原作中,该帮凶角色被视为「忠仆」。
《汴京》地牢案真解答为帮凶处理完现场后直接跳窗摔死,从而完成绝对密室。
在剧本中,该帮凶角色被视为「死士」。

童府案・谜面比对

《双月城》满月案 《汴京》童府案
案件发生在面积广阔、仆从众多的私人领地(双月城),领地四面环墙,前面是家丁住所与杂物区域,中间是主宅,后院高处则有一间位置隐秘、与居住区相隔一定距离的单间(满月之屋)。
满月之屋墙壁、地板、屋顶皆十分牢固。房间只有一扇大门,可以在内部完全锁上。虽然大门对面墙壁有一面小窗,但绝对无法供人出入。
案件发生在面积广阔、仆从众多的私人领地(童贯府),领地四面环墙,前面是家丁住所与杂物区域,中间是主宅,后院高处则有一间位置隐秘、与居住区相隔一定距离的单间(「秘室」)。
「秘室」墙壁、地板、屋顶皆十分牢固。房间只有一扇大门,可以在内部完全锁上。虽然大门对面墙壁有一面小窗,但绝对无法供人出入。
案发当夜之前,身份显赫的宅主(玛丽亚)被他人目睹只身一人手持唯一的钥匙进入满月之屋,并反锁房门。此后一整夜均无任何可疑人物接近门外。
次日,门外众人意识到有些不对劲,由于满月之屋内无人回应且大门仍被反锁,众人只好破门而入。
玛丽亚身首分离的尸体出现在众人眼前,且头颅被斩下后还遭到了特殊处理。众人仔细搜索后确认此时室内没有其他人。
案发当夜之前,身份显赫的宅主(童贯)被他人目睹只身一人手持唯一的钥匙进入「秘室」,并反锁房门。此后一整夜均无任何可疑人物接近门外。
次日,门外众人意识到有些不对劲,由于「秘室」内无人回应且大门仍被反锁,众人只好破门而入。
童贯身首分离的尸体出现在众人眼前,且头颅被斩下后还遭到了特殊处理。众人仔细搜索后确认此时室内没有其他人。
疑点一:原先死者是独自一人进入密室,事后也没有在密室中发现凶手,那么凶手到底如何进入这一双重密室?又如何离开这一双重密室?
疑点二:为何凶手要刻意砍下死者的头颅,并对其做特殊处理?
疑点一:原先死者是独自一人进入密室,事后也没有在密室中发现凶手,那么凶手到底如何进入这一双重密室?又如何离开这一双重密室?
疑点二:为何凶手要刻意砍下死者的头颅,并对其做特殊处理?

童府案・手法比对

上文《双月城》满月案《汴京》童府案谜面能做到如此对仗工整,主要得益于在后者在手法部分完全照抄前者的换人诡计。

  • 《双月城》满月案中,卡伦先于密室中处理玛丽亚头颅,再故意让自己在窗口被斩首。被斩首后卡伦头颅从窗口离开,卡伦身体则留在密室现场,替代本该出现在现场的玛丽亚身体
    此时密室中正好留有一头(玛丽亚)一身(卡伦),使后来人误以为是一具完整尸体,帮凶暗中处理掉卡伦头颅玛丽亚身体
  • 《汴京》童府案中,汪东老佛先于密室中处理童贯头颅,再故意让自己在窗口被斩首。被斩首后汪东老佛头颅从窗口离开,汪东老佛身体则留在密室现场,替代了本该出现在现场的童贯身体
    此时密室中正好留有一头(童贯)一身(汪东老佛),使后来人误以为是一具完整尸体,帮凶暗中处理掉汪东老佛头颅童贯身体

最后一案,《汴京》大量缝合埋下的祸根终于集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虽然照抄原作的手法,但由于自身设定与原作无法兼容,最终导致细节合理性远不及原作,观感极其割裂。

首先说到身材,原作《双月城》在故事开头即反复强调「二人是单卵双胞胎」、「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长得一模一样」,充分实现了读者推理时的信息对等,为使读者接受后续换人手法埋下层层铺垫。反观《汴京》童府案,毫无任何铺垫就凭空冒出一个和历史上真实人物身材一模一样的人,连众多贴身家丁都无法分辨。就算真有这样的人,常年浴血搏杀的大明王辅又如何做到全身没有一处伤疤旧痕,胴体与深宫里养尊处优的高官完全一致?

接着说到血迹,《双月城》满月案发生时下了一整夜的暴风雨,使得窗边和外墙的血迹被基本冲洗掉,掩盖手法留下的痕迹。《汴京》童府案十分聪明地把「暴雨」这一细节模仿过来了,同样也是雨水把窗边和外墙的血迹冲掉了。但《汴京》童府案考虑不周的是,当场分尸一个人,室内早就血流成河了,这一痕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通过雨水掩盖。而《双月城》满月案中有一个专门的容器临时放置肢体,避免留下过多痕迹。

要说最离谱的还是动静,因为《双月城》满月案中用到的窗户在门对面,所以门外那一侧的视角完全看不到窗口那边发生了什么。《汴京》童府案再次十分聪明地把「窗口在门对面」这一细节也模仿过来了。但是,看不见并不代表听不见,《汴京》童府案在室内完全分尸必须多次斩断骨头,这么大的动静门外的人完全听不见,未免也太离谱了吧。作为对比,《双月城》满月案目击者虽然能看到外门锁上,但距离密室有至少百米距离,听不到室内动静倒也正常。

综上所述,《汴京》童府案中最核心、最精彩的换人手法完全与《双月城》满月案一致,而与原作不同的细节则显得更加割裂、唐突,更缺乏可行性。笔者想不通:既然原创部分连原作都不如,为何不干脆直接照搬原作的设定呢?反正前面已经抄了那么多,也不差这一两处细节了。

通篇・设定比对

英年早逝的《双月城》《监狱岛》作者在其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推理风格。该风格的第一个特点是允许多人协同作案,甚至允许串口供误导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纯粹玩文字游戏,因为该风格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即使读者知道第一个特点,仍会为作品中牢不可破的密室、精细规划的动线以及出人意料的分尸动机所折服

说到第一个特点,《汴京》手册明确要求DM在开本时告知玩家。

说到第二个特点,本人一定程度上理解那些吹捧《汴京》的人。也许,本人第一次看到钥匙塞在口中的动机、第一次看到对称结构的监狱通道、第一次看到斩首用于时间线诡计、第一次看到帮凶可以不要自己的命时那种震撼感,就是他们玩本时的感觉。

再说剧情背景,《双月城》《监狱岛》的故事背景充斥着贵族世家之间的爱恨情仇,乃至政权之间的阴谋博弈。